close
下禮拜出差的地點,韓國首爾

Asia Students and Young Artists Art Festival
Participants: CHINA / INDIA / JAPAN / KOREA / TAIWAN / SINGAPORE
Opening Reception:2008.08.6 - 8.17
Venue:KOREA Seoul Station Old Bldg.
亞洲學生及年輕藝術家藝術節
由朝鮮日報、首爾拍賣公司及韓國文化體育旅遊部門所共同策劃的六國青年藝術家藝術博覽會; 不同於當今全球眾多的藝術博覽會,ASYAAF著眼於亞洲, 並針對30歲以下的亞洲年輕藝術家,提供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平台, 讓這些絕大多數仍在學院中的青年藝術家們除了擁有表現自己作品的舞台, 也更能以具有國際觀的視野與其他亞洲各國藝術家交流。
========================================================================================
好! 以上是下週要去韓國參加的藝術博覽會簡介
這個案子從一開始的接觸,我就常感嘆於韓國政府(或韓國人)對於藝術活動執行上龐大資金運用的靈活度與策略,
一般的博覽會多是以檯面上已經稍具市場性的藝術家為主,也因為這樣、商業的買賣在博覽會中自然也成為很重要的一環,
但ASYAAF一開始就針對了六個國家的藝術大學的學生青年藝術家為邀請對象,凝聚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目標訴求。
展覽地點在首爾市中心的火車站舊大樓,場地費用由主辦單位負擔,
藝術家們的作品運費,保險費用,一切展覽期間的水電雜支接由主辦單位買單。
在商業的買賣機制中,ASYAAF甚至開放讓藝術家們對自己的作品定價,在雙方達成共識之後成為博覽會中的售價,
作品售出價格的80%回歸於藝術家,20%則是給ASYAAF的主辦單位。
對於韓國人先入為主不佳的印象讓我至今仍就對這個展覽抱持著一些觀望跟保留的態度,
但對於能夠offer給青年藝術家這麼好的展覽條件,我其實還是很佩服的。
藝術要與商業之間的關係總是不斷的被討論著
一位藝術家要以什麼樣的姿態進入商業機制? 應該涉入多深?
我的工作是幫助台灣年輕一輩的當代藝術家擁有更多呈現自己的機會,無論是在國際藝術博覽會或是國內的市場
雖然工作內容並不包括買賣,但的確也觀察到不少學院中的年輕藝術家對於商業機制的反感或排斥
但這樣的躲避與設限是真的正確或是必要的嗎?
昨天早上和黃建宏老師碰面討論去韓國要出席的座談會要發表的稿子,
老師講到了一個觀念 "共同生活"
從前我們以為,共同生活不過就是一群人在一起,一個部落、一種聚集、一種型態
但將"共同生活"放到21世紀的今天
如何同時面對或是處理商業、媒體、文化、社會、政治、權力等面向,如何與之共同生活在一起,反而成為了一種新的課題。
藝術家用藝術去處理了關於政治關於社會等權利或文化的問題,
那麼商業的課題呢?
恩... 其他關於此次展覽到底能給予這些青年藝術家什麼樣的舞台高度,所真正能夠傳達出來的聲音是什麼
就等我去了韓國再說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