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沒時間寫網誌,
就先放之前參加韓國展後寫給媒體的稿子;
當作一個紀錄。




近幾年來全球一片亞洲當代藝術熱潮,日本、韓國與東南亞的當代藝術在長時間的醞釀期之後,於去年的藝術市場開始有豐碩收穫。日本當代藝術的紮實內涵與價格獲得歐美當代藝術市場的肯定,韓國當代藝術在政府全力支持下打出了一片廣闊江山,於亞洲當代藝術市場中顯示出強勁的競爭力,東南亞當代藝術更是悄悄竄上亞洲各國的大小展覽中,讓人不得不正視這股新興的藝術勢力。這其中,除了韓國當代藝術品除了本身的多元性和對於新穎媒材的大膽運用外,韓國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和本土藝術家透過學院與畫廊雙向耐心積極的培育,也是頗有效力的外援支持,為了不斷地發覺優秀的年輕藝術家,畫廊提供了更多展出的空間與時間,首爾市立美術館、韓國國立當代美術館等公立單位更是每年推出以年輕藝術家為主的個展或群展。

 

Asia Students and Young Artists Art Festival (ASYAAF),「亞洲學生及年輕藝術家藝術展」,就是這麼一個企圖心明顯的亞洲年輕藝術家特展。不同於一般博覽會以畫廊或已被經紀的藝術家為主,這個由朝鮮日報、首爾拍賣公司與韓國文化體育旅遊部門(Chosun Ilbo Daily, Ministry of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共同策劃的「亞洲學生及年輕藝術家藝術展」,著眼於全亞洲,提供了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平台,讓這些年紀在30歲以下,絕大多數仍在學院就學的青年藝術家們除了擁有表現自己作品的國際舞台之外,也更能以具有國際觀的視野與其他亞洲各國藝術家交流。
為了紀念《朝鮮日報》創刊 88周年“有畫的家”活動之一,朝鮮日報與文化體育觀光部共同的ASYAAF可說是韓國藝術界2008年夏天最大的活動,在世界11個國家、105所大學選拔出來的777名作者共同展出超過2300多件作品,包涵了西方畫、東方畫、雕刻、照片、版畫和數位影像等作品。
為期12天的ASYAAF邀請了來自於韓國、新加坡、大陸、日本、台灣等國的年輕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主辦單位嚴密的刪選與評審過程,台灣地區則由台北藝術大學與台南藝術大學共同接受邀請,以平面繪畫、攝影、錄相、裝置等藝術作品表現出台灣當代藝術的新生代風貌。參展的藝術家有:台南藝術大學12位的年輕藝術家 - 張騰遠、黃彥穎、林仁達、謝怡如、陳宛伶、蔡宗佑、蘇育賢、江忠倫、賴莉亞、黃嘉寧、李佩姍與蔡潔莘;台北藝術大學的17位藝術家: 邱建仁、范楊宗、黃琬玲、鍾江澤、高雅婷、彭致穎、楊紅國、陳敬元、謝牧岐、劉耀、林冠名、牛俊強、羅喬綾、盧之筠、余政達、吳思嶔與黃雅惠。

為了提升民眾觀賞的意願以及文化交流性質,ASYAAF在活動期間舉辦了多場講座開放給觀賞民眾報名參與,台灣地區邀請了藝術家姚瑞中與台灣當代藝術連線執行總監羅健毓至韓國進行演說,其中台南藝術大學更有八名學生主動飛抵韓國進行場佈並參與ASYAAF相關活動,同時也見證了這麼一場以亞洲年輕藝術家為號招口號的博覽會在韓國當地吸引的踴躍人潮。

事實上、除了展覽性質,ASYAAF同時提供觀賞者一個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購入亞洲未來新興藝術家作品的機會,8月6日開幕至今每日超過三千多位的民眾購票入場參觀,在2300件的參展作品中,1367件作品價格低於韓元100萬元以下(約台幣33萬元左右),也讓展覽在開展前兩天就銷售出超過一半的作品;若無親眼見識到韓國民眾人手一本圖錄,在主辦單位窗口前大排長龍預備購買畫作,實在很難理解此般盛況。

 


在國內依舊爭執於藝術家該不該過早進入商業機制時,韓國以具實質買賣效益的ASYAAF直接宣告他們對於亞洲當代藝術的熱烈期望。以往的年輕藝術家多半生存於安穩的學術領域中,歷經數年展露頭角後才逐漸被畫廊注意,進入商業機制;然而當今的亞洲當代藝術熱潮,讓不少仍在就學的青年藝術家在還未成名前就享受到被畫廊追逐注目的滋味,是否提前進入商業機制已經不是是非題可作答,青年藝術家如今更應該學習的是該以什麼成熟的姿態去認識、進入無可避免的商業體制之中。

為了符合資本主義的市場期待進而尋求較高的買賣收益,現今不少年輕藝術家選擇以甜美平和的題材作為創作主軸,被批評為欠缺以往當代藝術領域中屬於〝創新〞以及〝反叛 - 挑戰〞的企圖心;在媒材及主題的選擇上,亞洲這一輩的年輕藝術家,也因為受到數位時代影響,生活經驗在媒體操作下趨於一致性的扁平,往往在欠缺深刻的創作理念之下,作品的辨識度越來越低,形成一種不知所云的喃喃自語。然而、躲避拒絕商業機制的進入並不等同於就此可以提升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深度,新生代的年輕藝術家之所以被注目,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在其對於未來的〝可期待性〞,若能透過畫廊或其他形式的完整經營,提升藝術家的創作環境,鼓勵年輕藝術家及早認識國際市場,提升作品成熟度,未嘗不是對於當代藝術的一種助益。然而、商業機制本身確實又存在弔詭的各面向考量,在欠缺合作經驗或成熟度尚未完整的情況之下,如何度過與商業機制謀合的陣痛期,事實上是絕大多數畫廊與這一輩年輕藝術家當今最大的課題。

反觀兩國政府單位對於藝術產業活動所扮演的角色;這次韓國所舉辦的Asia Students and Young Artists Art Festival 「亞洲學生及年輕藝術家藝術展」,在邀展之初即告知各藝術院校所有參展作品的運費及保險費皆由韓國主辦單位負擔,並且擔負起一切場地調度、人力分配、佈展等相關工作,民間單位結合政府力量的大手筆資金調度令人印象深刻;姑且不論這麼一個結合商業(首爾拍賣公司)、文化(朝鮮日報)、政府(韓國文化體育旅遊部門)與藝術的大型藝術品買賣博覽會對於亞洲當代藝術造成的影響為何,台灣政府單位在因應國際性博覽會的邀約與申請補助時,往往因為政治性的政策主導,而無法有足夠的機動性預算編列或配套方案可給予藝術家或藝術單位及時的支援協助,「國外當貴賓,國內勒褲帶」相信是不少藝術家一路走來皆曾面對過的尷尬處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tasha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